查看原文
其他

八年级下册第四课《灯笼》主题把握





主题把握

《灯笼》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,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;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“马前卒”的心愿,传达出那个时代的“正能量”。


第一部分(1段)开篇说“火”。为后文“灯笼”做铺垫。


第二部分(211段)主题说“灯笼”。


2段,话说灯笼,联想早年许多与灯笼有关的事件。流露出欣喜、向往。

3段,祖父夜行,灯笼照亮路途,传达出温暖的亲情。

4段,母亲吩咐,插入人物语言,过度段。

5段,慈母之爱,远离乡井,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。

6段,乡俗还愿,村头挂红灯,给孤行客以安慰。

7段,元宵张灯,太平丰年热闹景象,灯笼随着入梦乡。

8段,族姊远嫁,曾有过华贵,如今已是破落户,感伤之情油然而生。

9段,朱红描写,曾经的快事,对乡俗的迷恋。

10段,献帝灯笼,发历史之幽情,转入历史话题。

11段,灯笼下马前卒,借古喻今,充满豪情,表达宏远。


第三部分(12段)结尾说火,显现主旨。

 

思考探究


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、传统文化的内容?


内容分类

段落

相关描述

蕴含的意义

 

 

村民日常生活

1

大人管制小孩玩火,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。

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,给人以温暖

3

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,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——雪夜驰马,荒郊店宿。

59

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,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,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

 

乡村艺术表演

2

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,花生篮,冰糖葫芦;台上的小丑,花脸,《司马懿探山》

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,成为文化的符号

6

乡俗还愿,唱戏、挂神袍而外,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。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。

乡村年节景象

7

金吴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,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: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,不觉疲乏是什么,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,猜源亨油坊的灯谜。

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,带给村民欢乐

8

族姊远嫁,大送大迎,曾听过彻夜的鼓吹,看满街的灯火。

历史文化

7

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登楼,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

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

8

《宋史·仪衔志》载,准有大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

10

好一似扬子江,驾小舟,风狂浪大,浪大疯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。

11

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,是汉将李广,是唐朝裴公吗?雪夜入蔡,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。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